巴士底狱遗址
巴士底狱遗址
景点简介
景点介绍
交通指南
地铁1、5线及RER B线Bastille站。
简介
“巴士底”一词的法文原意是“城堡”。这座古城堡占地2670平方米,拥有8座巍峨坚固的炮台,四周围绕着又高又厚的石墙和宽24米的深沟,设吊桥进出。
城堡兴建之初是用来抵抗英国入侵的城防工事,在路易十一时代被改为国家监狱,是巴黎最大的监狱。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奋然起义,14日攻占了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士底狱被彻底拆毁,拆下来的砖石拿去铺了桥。监狱原址变成了巴士底广场,要寻找遗迹,只有进入地下,在地铁站底层还能找到建筑的两块基石。
1830年,巴黎人又在广场中心建立起一座纪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铜铸成的圆柱体,人称“七月圆柱”。在柱顶端是一尊右手高举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着被砸断的锁链象征着获得了自由。在监狱遗址前方立着一块牌子,上写:“大家在这里跳舞吧!”
1880年,法国将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天定为法国国庆日。
历史与传说:封建君主时代的法国有一种制度,贵族和秘密警察可以凭着国王签发的“密札”随意逮捕任何人并关进监狱。这种密札往往是空白的,持有者想逮捕谁,只需填进他的名字。在路易十四时期,国王经常把密札当作人情随意送人。巴士底狱里关满了无辜入狱的囚犯,他们莫名其妙被捕,从未经过审判,更没有确定的刑期。路易十五时期,这种情况有所减轻,巴士底逐渐转为关押轻微犯罪者,刑期一般都很短,但密札制度并没有改变,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两次关押在这里。
在《悲惨世界》《双城记》《九三年》等文学作品中,都有对巴士底狱囚犯悲惨命运的描述。
有趣的是,现在的巴黎人并不只在这里跳舞,巴士底广场也是各种抗议、示威者最钟爱的集会场所。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攻克巴士底”至今仍然是法国人心目中追求自由、民主的象征。不过现在集会一般总是和平的,甚至气氛轻松,旅游者遇到也不必紧张。
城堡兴建之初是用来抵抗英国入侵的城防工事,在路易十一时代被改为国家监狱,是巴黎最大的监狱。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奋然起义,14日攻占了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士底狱被彻底拆毁,拆下来的砖石拿去铺了桥。监狱原址变成了巴士底广场,要寻找遗迹,只有进入地下,在地铁站底层还能找到建筑的两块基石。
1830年,巴黎人又在广场中心建立起一座纪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铜铸成的圆柱体,人称“七月圆柱”。在柱顶端是一尊右手高举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着被砸断的锁链象征着获得了自由。在监狱遗址前方立着一块牌子,上写:“大家在这里跳舞吧!”
1880年,法国将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天定为法国国庆日。
历史与传说:封建君主时代的法国有一种制度,贵族和秘密警察可以凭着国王签发的“密札”随意逮捕任何人并关进监狱。这种密札往往是空白的,持有者想逮捕谁,只需填进他的名字。在路易十四时期,国王经常把密札当作人情随意送人。巴士底狱里关满了无辜入狱的囚犯,他们莫名其妙被捕,从未经过审判,更没有确定的刑期。路易十五时期,这种情况有所减轻,巴士底逐渐转为关押轻微犯罪者,刑期一般都很短,但密札制度并没有改变,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两次关押在这里。
在《悲惨世界》《双城记》《九三年》等文学作品中,都有对巴士底狱囚犯悲惨命运的描述。
有趣的是,现在的巴黎人并不只在这里跳舞,巴士底广场也是各种抗议、示威者最钟爱的集会场所。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攻克巴士底”至今仍然是法国人心目中追求自由、民主的象征。不过现在集会一般总是和平的,甚至气氛轻松,旅游者遇到也不必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