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莲花山
湖北省鄂州市南郊洋澜湖畔
景点简介
景点简介
特殊人群: A.免费政策:儿童1.2米以下免票。
B.优惠政策:儿童1.2-1.4米之间购儿童票(儿童必须在成人的陪同下);60至70岁持老年证购票。
莲花山峰峦叠翠,山清水秀,楼阁嵯峨,万木葱笼,是旅客休养身心,观光娱乐的喜乐园。
莲花山钟灵毓秀,洋澜湖烟波浩淼。从地形地貌上看,鄂州的版图如同一片碧绿的荷叶静静地飘浮在长江与大湖之间。在亿万年的地壳运动中,以莲花山为主体的九座山峰拔地而起,相互簇拥,恰似九朵莲花盛开于脉脉含情的湖波之上,故而得名。这里三面环湖,通汇长江,山峦叠翠,烟波浩渺湖山壮美,地灵人杰。独特的自然风光,地形地貌吸引历代文人墨客留连驻足,屈原、陶渊明、黄庭坚、苏东坡、丁鹤年等在此行吟歌赋,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相传,吴王孙权曾在此设立观星台,东吴大都督周瑜曾在这里督练水军。莲花山风景区既有江南园林的灵秀端雅,又融北方园林的宏伟瑰丽。主要景点有元明塔、六合园、碑林等三十余处。
莲花山看点
江南第一塔
素有“江南第一塔”美誉的元明塔,1993年7月7日奠基, 1995年10月28日落成,塔高80米,为八角形楼阁式塔,出土十一层,层层飞檐翘角,覆盖着金色琉璃。正中的空心柱通天贯地,为元明塔独有。塔体洁白,与金色飞檐交相辉映,色彩鲜明和谐,巍峨挺秀,飞檐之下,托以云龙斗拱,二至十一层,每层用24个斗拱,每个斗拱由三条云龙组成,一层为40个三云龙斗拱和48个单云龙拱。共有云龙888条,其中有88条琉璃金龙雄踞射脊之上。一层八根朱红柱上,八条金龙合抱,彩云环绕,神态各异,其中东、西面各有一条凤尾龙,遥相呼应。登临此塔,凭栏环眺,极目楚天。
莲花山碑林
莲花山碑林始建于1994年,坐落在鄂州市南郊洋澜湖畔风景秀丽的湖北莲花山旅游区内,容碑一万块,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碑林。莲花山碑林建构宏伟,收罗广博,珍宝琳琅,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文化艺术诸领域,集东方文化之大成,拮西洋文明之精粹,聚人类艺术之明珠,融古圣先贤之智慧,并以其浓郁的传统特色而闻名于世。
莲花山碑林碑林气势宏大,结构独特。碑林总体设计以旅游区内的白猿山山势架构为基础,依山就势,周围建长365米的圆形碑廊。凌空鸟瞰,碑林呈现彩色立体模型,整座碑林形成半球体建筑,宛如群龙盘绕,极富动态感,蔚为壮观。外圈由黑色碑廊环绕,八条红白二色阴阳碑廊蜿蜒而上,远观如群龙腾云。汇通山顶正中的中心阁。碑廊总长3640米。中心高阁耸立山巅,圆形三重檐,盖金黄琉璃瓦,顶为金莲托起金球。阴中阳、阳中阴碑亭对称分列南北,日月并明。莲花山碑林气势雄伟,造型独特,具有东方哲学包罗天地,融聚古今的深邃意境。莲花山碑林四周,莲花山群峰耸翠,元明塔高出重霄,洋澜湖碧波浩渺,接龙台脉贯长江,江山胜景,华夏文明,尽成画卷。
莲花山碑林汇儒、释、道、医、武于一体,历代艺术珍品,民间藏宝,当今名家墨迹,西方科技精华包容并收,熔高超的书画艺术与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炉,集中展现人类文化的发展。对传统经典《四书》、《金刚经》、《心经》、《无量寿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孙子兵法》等均全文勒石;西方科学经典、科学家像也择其精华,钩玄提要。莲花山碑林系列作品和绘画作品多,历史跨度大,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如《论语画解》刻石53块,《法界源流图》刻石95块,《淳化阁法帖》刻石98块,《浮图大观》刻石105块,《周易画传》刻石448块,《中华胜景图》刻石170块,《五百罗汉图》刻石500块等等。规模浩大,工程艰巨,集腋成裘,乃成文化之宝山,智慧之海洋。
莲花山碑林还是一座历史博物馆,《华夏铜镜集锦》、《随州编钟》等许多作品形象地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程。中华民族璀璨的青铜文化在世界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铜镜是青铜文化的杰出代表。《华夏铜镜集锦》集中了古代铜镜中的精粹,从最早的距今四千多年的齐家文化的七角星纹镜起,到西周的动物纹镜、春秋时的几何纹镜、战国云锦纹镜、云龙镜,到唐代的花鸟飞天镜,缠枝花纹镜,直至清代的八仙过海纹镜,艺术风格从远古的古朴奔放到盛唐的富丽浪漫直至清代的繁华精美,生动地反映古代铸镜工艺由简朴到精美的发展历程,丰富的内涵反映出各历史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随州曾乙侯编钟是我国成组出土编钟数量最多、重量最大,铸造最为精美的一组,充分展现先秦楚文化的辉煌,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迹。《随州编钟》图谱重现了编钟全貌,对研究音乐史、科技史、工艺美术和古文字学都有重要的价值。
莲花山碑林不仅收集了历代书画名家的传世之作,也使不少民间艺术瑰宝、国家级文物得以展现于世,如《七十二候印谱》、《百字万态图》、《清明上河图》、日本《源氏物语》图谱等艺术珍宝,一时咸集。《法界源流图》源于宋代《大理国梵像卷》,系大理王段智兴命画工所作,历经宋、元、明、清500余年,至清乾隆年间入贡皇宫。乾隆皇帝视为珍宝,命宫廷画家丁观鹏在“四大活佛”章嘉国师指导下整理、临摹,历时数载,于1767年完成。原本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画卷场面宏大,描绘精细,色彩绚丽,形象繁多,既有佛教诸宗派的人物形象,也有动物、植物和各种佛具法器,人物神态生动,形神特质千变万化,代表了清代工笔人物画和佛像画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是我国艺术史上的奇珍。《曹氏风筝图谱》为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所绘。图谱图样精美,技艺精湛,堪称艺术珍宝。抗日战争期间,这一国宝流落日本,几经劫难,重见天日,实足珍贵。《御题棉花图》也是莲花山碑林的镇山之宝之一,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承观将当时棉花生产的全过程,包括播种、灌溉、耘畦、采棉、收贩、轧制、纺线、织布等绘制下来,进贡皇宫后,乾隆皇帝十分高兴,亲笔为每幅画题诗作序。作品图文并茂,堪称古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上乘之作。 莲花山碑林更是一座用无数大德志士心血凝聚的历史丰碑。从泼墨挥毫的书画家、民间艺术家,到出谋划策的文史专家、工程师,从奉献瑰宝的收藏家,到为碑林征集作品四处奔波的普通人,从赞助捐资的华侨、社会贤达到奉献工薪的打工者,乃至仅能拿出节衣缩食两元钱的贫困山区八十高龄的老人,无不展现炎黄子孙为弘扬民族文化无私奉献的一片丹心。他们的功绩已永远载入历史,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泰国曾文穆先生为碑林大门主体碑上的题字帖金,捐赠金箔三万张。日本国株式会社会计事务所董事长小林正树先生写道:“碑林将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用碑林形式永远地留给后世,接触这一祟高理想,我深表敬意,深受感动,特赠送《源氏物语画卷》54幅,这将成为今后日中友谊的伟大足迹。 莲花山碑林前端正北,三座巨碑巍然屹立,正中碑石高9.8米,重达73吨,底座雕刻流云莲花、二龙戏珠图案,碑体上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字,两侧碑石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题写。
莲花山碑林规模宏大,刻碑万块,为国内现有碑林之最。碑刻内容题材广泛,荟萃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精华,包罗儒释道医武诸子百家、现代科学、中文外文、书画结合,对其他碑林罕有的民间艺术、美术作品、铜镜等均收集刻碑。大型系列作品众多,如五百罗汉图、中华百塔图、法界源流图等。
碑刻内容汇集儒、释、道、医、武于一体,历代艺术珍品、民间藏品、历代书法代表作、当代名家墨迹包容并收,集中体现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力求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又融会时代精神,将高超的书法艺术与精湛的雕刻艺术融为一体。对传统经典《四书》、《金刚经》、《心经》、《无量寿经》、《道德经》、《茶经》、《孙子兵法》、《神农本草经》、《离骚》、《九歌》等名作全文勒石,规模浩大。
莲花山碑林系列作品和绘画作品多,历史跨度大,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特色。如《论语画解》刻石53块,《法界源流图》刻石95块,《淳化阁法帖》刻石98块,《浮图大观》刻石105块,《周易画传》刻石448块,《中华胜景图》刻石170块,《五百罗汉图》刻石500块等等。《论语画解》是台湾画家江逸子先生以温婉秀雅的笔墨,就其对《论语》参悟的心得精心绘制,北京《人民画报》杂志社孟庆利先生得友赠此画册后,转赠元极碑林,并征求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懋女士意见,孔女士欣然题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齐刻入碑林。《周易画传》是画坛巨匠李苦禅先生之子、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李燕教授历经三十个春秋、苦心孤诣的著作,经中国周易学会顾问、武汉大学教授唐明邦先生推存刻碑,唐教授认为《周易画传》对《易经》卦爻辞作了诠释,多角度展示《易经》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东方文化奇葩——《周易》的奇思妙意,足以勒石碑林,垂教永远。
莲花山碑林还是一座历史博物馆,《华夏铜镜集锦》、《随州编钟》等许多作品形象地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