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服务热线:
4000-156-651

广东中山大学

广州珠江之滨

广东中山大学
广东中山大学

景点简介

景点简介

景点地址
广州珠江之滨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游览校园请遵守校方规定。
开放时间
游览时间请参考校方相关规定。
交通指南
公交11路、18路、53路、178路、197路、211路、263路、823路、8路夜车到中山大学站 地铁2号线
简介

中山大学(简称:中大,英语: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是中国大陆的综合性大学。其前身为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立的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为纪念创始人孙中山改称国立中山大学。

主校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康乐园,医学部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原东山区),另有广州大学城校区和珠海校区,此外,在广州市和其他一些省市还设有附属医院、研究机构和独立学院。


中山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高校,并位列985工程和211工程之中。


早期

1904年,“两广速成师范馆”创立

1905年,“广东法政学堂”创立

1909年,“广东农林试验场”创立


广东大学时期


1924年2月6日,孙中山下达总统令,任命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邹鲁为主任,筹建广东大学。邹鲁2月21日到任,即函聘王星拱、傅斯年、邓植仪、何春帆、梁龙、程天固等35人为筹备委员,成立筹备处,封准向广东各机关挪借开办经费。5月9日,筹备工作完成。6月9日,孙中山又以大总统令任命邹鲁为校长,同时“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政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升格“国立广东大学”。学校于9月19日开始上课,11月11日补行成立典礼,孙中山亲临典礼现场讲话,并题写校训。


1924年11月12日,国立广东大学正式成立,以邹鲁为校长。


按照当时《广东大学规程》,广东大学宗旨为:“以灌输及研究高深学理与技术,并因应国情,为图推广其应用为宗旨。”学校设校长1人,并设秘书长1人协助校务,下设图书主任、仪器主任、会计主任、学院院长等。设校务会议,由校长、各分科学长、预科主任以及全校教授互选若干人组成,评议、计划重要校务。广东大学成立时,文科学长为杨寿昌,理科学长为郜重魁。不少知名学者被聘来校任教。如文科的郭沫若、郁达夫、郑伯奇、成仿吾等;理科的何衍睿、张云、陈宗南等。


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并入,增设医学院。


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学长,郁达夫任英国文学系主任。郭到任后对文科开始进行整顿,辞退了15名教授。4月,秘书处开始出版不定期杂志《学艺丛刊》,进行学术文艺讨论、社会改造研究、世界潮流批评、东西方名著介绍等。


广东大学时期校址情况


当时广东大学分处广州四个地方,惟校本部和文理两学院、图书馆及附属学校在文明路原高师所在地(今广东贡院旧址),同时也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和孙中山演讲三民主义的场所。


中山大学成立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设医科。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的最高学府。此时中山大学已经成为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大学,而各学院建设也力图规范化。按照早期校领导人的想法,力图将中大医科办为德国式,把农科办为美国式,把文科办成北大式。戴传贤为中山大学首任校长。时逢戴正患病,暂由教育家经亨颐代职。


1926年7月,“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增设为工业部。10月,中山大学改组,撤消工业部,交回广东省教育厅办理,重新设校,恢复原有校名。任丘琛为校长。


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被聘至中大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2月,天文台在中大理科所在地的一座山岗上建成。3月1日,中山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原广大中国文学系改为中国语言文学系,英国文学系改为英国语言文学系,史学、哲学、教育学仍沿用旧式,与前两者合称为中大文史学科。理科一度改称自然科学科,仍设数理化、生物、地质五系,后数学系改为算学天文系,增加天文课程,筹建天文台,并成立了心理学研究所。当时实际主持校务工作的式副校长朱家骅,在其主持下力求教育与社会的沟通。时逢北方战事频繁,军阀混战,一批优秀教授纷纷南下,中大开始出现一个教学与科研的繁荣时期。文史科的加强最为明显,除去原有教授,又相继来了许寿裳、孙伏园、孙福熙、何思敬、江绍原、顾颉刚、罗常培、刘奇峰、俞平伯、赵元任、杨振声等人。傅斯年任哲学系主任兼文史科主任,孙伏园任史学系主任。


20世纪30年代,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1年,改文、法、理、农、医科为学院。当时医科(学院)原址在百子路(中山二路),与第一附属医院相连,共占地150亩,楼房为当时南方最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学院不分系,采用学年制,本科5年,另加实习1年,共六年。当时共有两间附属医院,第一医院占地64亩,与学院相连。第二附属医院位于西堤(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1927至1937年是医学院最兴旺发展的时期,特点是全盘德国化。作为中山大学成立初期锐意经营的学科,着重引进德国先进医学教育和学术研究人才。学校采用德国式管理机构,选用德国教材,用德语授课,医院查房、写病历、开处方均用德文。入学考试必须考德语。由于当时国内学习德语的中学很少,所以招生受到影响,每年录取新生不足50人,截止抗战前夕,在校学生不足200人。然而由于其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中大培养出一批当时中国一流的医学人才,如杨简、王典羲、叶少芙、罗潜、张梦石、曾宪文等。同年3月,重提成立工学院事宜,并定于下半年筹建。先设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四系,校址暂定于文明路,第二年迁往石牌新校址(今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校址内)。


1934年,许崇清继任校长后,将工学院的土木、化学两系与理科合并,改称理工学院。理工学院成立后共有4个系:电气、机械、土木、化学。


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1937年,“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并入法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原广东工业专门学校)并入中山大学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


1938年,设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迁至云南澄江,1940年迁回粤北坪石。


1945年,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

攻略

景点图片

关于我们

昆明旅行社

昆明旅行社

昆明旅行社

昆明旅行社

没有找到满意的行程,请选择私人订制或立即咨询客服

立即咨询客服 私人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