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时间:2023-05-15 作者:康辉旅行社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历史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1月24日,是一个集边境、民族、山区为一体的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州。全州总面积19124.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5%。有傣、汉、哈尼、布朗、拉祜、基诺、瑶、彝等13个世居民族,总人口84.7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74%。州境与老挝、缅甸接壤,边境线长966.3千米,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开放的窗口、通道和基地。全州辖景洪、勐海、勐腊1市2县,40个乡镇,驻有10个国营农场,7个中央、省属科研单位。
西双版纳边境线长,民族众多,有的跨境而居,做好民族工作是稳定边疆以及改革开放的形势需要。5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和依靠各族人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政策,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帮助各族人民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逐步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使全州呈现出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喜人局面。
一、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做好团结稳定工作
团结和稳定是各族人民的最大利益,也是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几十年来,全州始终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放在—“切工作的首位,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广泛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活动,提高了各族干部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水平,树立“没有民族的团结和政治的稳定,就没有西双版纳的发展和繁荣”的观念,在全州上下形成共识,为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舆论基础。同时结合自身实际,相继制定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及10个单行条例,有效地保障和促进了全州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多年来,全州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场群关系融洽,军民色水情深,涌现出了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集体和个人。1994年勐腊县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县”,1996年景洪市、勐腊县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双拥模范城”。
二、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发展民族经济是维护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社会安定的基础和前提。多年来,西双版纳依托州内资源优势,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培植支柱产业,实施“旅游兴州、生物强州、口岸活州”的经济发展战略,使全州的民族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998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达42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29.161乙元,地方财政收入2.95亿元,边贸总额8.74亿元,粮食总产量34.3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l608元。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八五”期间,全州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4亿元,1998年完成13.27亿元。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民航改进服务,提高质量,确保安全,完成7858个架次,运送旅客91.1万人次。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4149千米,主要干线公路均为柏油路。州内四通八达、村村相连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全州l市2县及40个乡镇均已开通国际国内长途直拨电话,微波数字传输、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投入使用并逐渐普及。全州有小电站邱余座,装机容量8万千瓦。1998年,景洪市被命名为第一批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二)依据自身优势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西双版纳州依据自身优势条件,实施“旅游兴州、生物强州、口岸活州”的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第一,走“旅游兴州”之路,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交通、商业、宾馆、餐饮、服务等行业发展;积极开展跨国旅游,民族风情旅游,改善食、宿、行、游、购、娱等条件,兴建了一批星级宾馆。1998年接待国内游客221.12万人次,接待海外游客4.83万人次。综合经济收入17.75亿元,创汇2008.2万美元。第二,加大生物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发展生物经济。西双版纳生物资源密集,分布着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拥有大量珍贵的生物物种,是我国的“物种基因库”。在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企业为龙头的原则和保护好珍贵资源的前提下,西双版纳州以名、特、优、稀、新、高为重点,拟定了以热带水果种植加工,热带花卉、咖啡、蚂蚁系列产品、民族医药、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澳洲坚果、香荚兰种植加工等产业为首批“18”生物资源开发工程。“18”生物工程启动2年多来,量有部分产品投放市场,远销国内各省市及欧洲各国。1998年全州涉及生物资源开发的工业企业已达52家,其生产总值现价,1990年不变价和销售收入分别占全州乡及乡以上工业的60%、70%和66%,充分显示了生物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第三,扩大对外开放,搞活口岸经济。l990年全州边境贸易额仅为0.47亿元,1998年增加到8.74亿元,增长18.6倍;对外经济技术合作59项,劳务输出1.4万人次。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到1998年上半年止,全州共批准外商投资47家,投资总额8523万美元。随着边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大力推进区位优势向开放优势的转变,以“服务全省,发展自己”为目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更多地吸引外资外商。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的开放程度。同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促成了中、老、缅、泰四国次区域合作的开展。1997年、1998年两次成功地举办了西双版纳边境交易会,成交额达7.46亿元。
三、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各民族劳动者素质
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了《西双版纳州民族教育条例》,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发展民族教育,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全从幼儿教育到大专教育的教育体系,使全州各级各类学校由解放前的7所、10多名教师、200多名学生发展到1998年的639所、9000多名教师、15.34万名学生。1998年,全州用于教育的经费达1.27亿元,使全州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哈尼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结束了过去一无文字、二无教育、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的历史。
随着全州政治、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呈现了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文艺团体为全州新闻宣传和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展望21世纪,西双版纳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将更加巩固和发展;民族经济进一步发展,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将有较大提高;山、坝区之间、主体民族和非主体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差队将逐步缩小,实现共同繁荣进步;民族文化、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各族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茁壮成长,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当家作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西双版纳将成为更加团结、民主、富裕、文明的孔雀之乡。
相关攻略
线路推荐
行程不喜欢?
让1对1旅行管家为你定制